孔雀明王
》历史渊源
孔雀明王(梵名Mahā-mayūrī-vidyā-rājñī)信仰源于古印度佛教,最早记载见于《孔雀明王经》。据载,佛陀在世时,比丘莎底遭毒蛇咬伤,佛陀为救其命而宣说孔雀明王神咒,以此消除毒害与灾厄。公元4世纪,西域高僧帛尸梨蜜多罗首次将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》译入汉地,唐代不空译本推动其在中、日密教中广泛传播,成为护国息灾的重要法门。
》文化与宗教地位
1. 形象象征:
◦ 孔雀明王呈慈悲相,乘金色孔雀,四臂分持莲花(敬爱)、俱缘果(调伏)、吉祥果(增益)、孔雀尾(息灾),象征断尽烦恼、转化三毒为智慧。
◦ 其坐骑孔雀食毒虫而不死,喻示“以毒攻毒”的佛法智慧。
2. 密教核心:
为密教四大法之一,被尊为大日如来等流身,总摄诸佛功德。日本东密奉其为护国本尊,修法涵盖祈雨、止灾、安产等现世利益。
》佩戴寓意
信徒供奉或佩戴其造像象征:
1. 消灾护身:化解毒害、瘟疫、蛇虫叮咬等灾厄,尤重医疗与环保;
2. 增益福慧:助事业顺遂、聚财纳福,孔雀尾拂除障难,吉祥果寓富贵圆满;
3. 慈悲接引:临终得明王护佑往生净土,现世持咒(如“唵摩宇罗讫兰帝娑缚诃”)可速满诸愿。